在冷鏈物流中,低溫倉庫是確保易腐、易變質物品(如食品、藥品等)品質和安全的核心環節。其設計和運營管理需嚴格遵循技術規范,以避免溫度波動、設備故障或操作不當導致的貨物損耗。以下是低溫倉庫需注意的關鍵要點:
一、溫度控制與監測
分區溫度管理
根據貨物類型(如冷凍食品、冷藏藥品)劃分不同溫區(如-25℃以下深冷區、-18℃冷凍區、0-4℃冷藏區),避免交叉污染。
溫區之間設置氣密門或緩沖間,減少溫度傳遞。
準確溫控系統
安裝高精度溫度傳感器,實時監測并記錄倉庫內各區域溫度,誤差需控制在±0.5℃以內。
配備自動報警裝置,當溫度超出設定范圍時立即觸發警報,并通過短信、郵件通知管理人員。
溫度波動控制
避免頻繁開關門或長時間開啟,減少冷氣流失。
定期校準溫控設備,確保顯示溫度與實際溫度一致。
二、倉庫設計與布局
保溫結構
墻體、屋頂采用聚氨酯夾芯板等高 效保溫材料,厚度不低于100mm。
地面鋪設防潮、防滑的保溫層(如XPS擠塑板),并設置排水坡度防止積水。
氣密性處理
門縫、管道穿墻處使用硅膠密封條或發泡膠填充,防止冷氣泄漏。
安裝快速卷簾門或風幕機,減少人員/貨物進出時的溫度波動。
貨架與通道規劃
貨架間距需滿足叉車操作空間,同時避免阻塞冷氣循環。
高價值貨物存放于靠近出入口區域,縮短搬運時間。
三、設備選型與維護
制冷系統
根據倉庫容積和溫區需求選擇合適的制冷機組(如活塞式、螺桿式壓縮機)。
配備備用機組,確保主設備故障時能快速切換,避免溫度失控。
除濕與通風
安裝除濕機,控制倉庫濕度在60%-70%(防止結露導致貨物受潮)。
設置新風系統,定期換氣以排除異味和二氧化碳,但需避免引入外界熱空氣。
設備維護計劃
每月檢查制冷機組油位、冷凝器清潔度,每年進行全 面保養。
定期更換干燥過濾器、膨脹閥等易損件,預防制冷劑泄漏。
四、貨物存儲與管理
貨物分類與標識
按溫區要求分類存放,并在貨位標簽上注明溫度范圍、保質期等信息。
實行“先進先出”(FIFO)原則,避免貨物長期積壓導致過期。
堆碼規范
貨物與墻面、地面保持10-15cm間距,便于冷氣循環。
堆碼高度不超過貨架承載限制,防止壓損或傾倒。
裝卸作業管理
使用保溫車或冷藏集裝箱進行貨物轉運,縮短裝卸時間。
裝卸區設置臨時保溫棚或預冷間,減少貨物暴露在常溫環境的時間。
五、人員操作與安全
防護裝備
工作人員需穿戴防寒服、防滑鞋、手套等,避免低溫凍傷或滑倒。
配備應急藥品和急救箱,處理低溫引起的身體不適。
操作規范培訓
定期培訓員工正確使用制冷設備、溫度監測系統及應急處理流程。
禁止在倉庫內使用明火或電熱設備,防止火災風險。
應急預案
制定斷電、設備故障、火災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,明確疏散路線和責任人。
配備備用電源(如柴油發電機),確保關鍵設備在斷電時持續運行。
六、合規與認證
法規遵循
符合《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》(GSP)、《食品冷鏈物流操作規范》等國家標準。
藥品倉庫需通過GMP認證,食品倉庫需取得SC生產許可。
記錄與追溯
完整記錄溫度數據、設備維護記錄、貨物出入庫信息,保存期限不少于產品保質期后2年。
采用條碼或RFID技術實現貨物全程追溯,便于問題追溯和召回。
七、節能與成本控制
節能設計
利用夜間低價電時段進行預冷,降低運營成本。
安裝LED冷庫燈,減少能耗和發熱量。
余熱回收
利用制冷機組排出的余熱加熱生活用水或辦公區域,提高能源利用率。
優化庫存
通過數據分析預測需求,減少庫存積壓,降低倉儲成本。